信息详情
7月1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立项,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的检察题材电视连续剧
《人民的名义》在北京举行了剧本创作专家研讨会。
古装玄幻、家长里短、抗日奇侠……打开中国百姓的电视荧屏,各种题材的电视剧让人目不暇接。如果只把电视剧定位为茶余饭后的消遣,那么轻松奇幻一些也未尝不可;但在艺术的领域,电视剧不该只会插科打诨,我们的荧屏上也需要“正剧”。
如今,一个淡出荧屏很久的题材将要重现荧屏:反腐败。作为一个严肃甚至有些沉重的社会话题,在阔别观众多年之后,将以何种姿态重返大众视野呢?
7月10日、1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立项,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的检察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在北京分别举行了剧本创作检察官研讨会和专家研讨会,会上对于反腐题材作品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反腐作品正当其时
反腐题材作品上一次风行荧屏已经是多年以前,今天的反腐作品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反映今天的时代特性。正如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所说:“反腐败一定要放在大时代里头看。”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在会上讲到,十八大以后的反腐力度强大,却没有一部这方面像样的片子反映,这部片子出来正当其时。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也认为,《人民的名义》要能够积极有力地体现十八大以来这场声势浩大的反腐斗争的本质。
就加强作品的时代感,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建议。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守泉认为,在沉寂多年之后,再写反腐剧,一定要与当年的《苍天在上》《国家公诉》《生死抉择》有所区别。不仅在反腐的理论构建方面要有新意,比如不再着眼于打掉几个腐败分子以警示教育干部,不求毕其功于一役或几役,而是要写出反腐的复杂性、艰巨性、多面性,提高到依靠文化、法律、制度反腐的高度上来。在时代背景上,要做到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强力反腐的文学再现。
与检察事业相适应
法律是反腐题材作品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贪腐分子的违法到司法人员的侦查立案,起诉量刑,都涉及丰富的法律细节。为使作品中涉及法律的部分更加严谨、真实、可信,研讨会还邀请了来自最高检反贪总局的专业人士就作品中的法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副局长詹复亮对《人民的名义》十分认可,他表示这部作品的故事很有可看性,视野比较宽,能够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集中进来。他同时建议,对一些涉及贪腐的大案要案的描写应适度。
王守泉则特别强调,作为一部以检察题材为背景的反腐败作品,要增加反映检察工作的分量和深度。主创人员可以寻找行业内的专家打磨体现当代检察工作特点的剧情和细节。检察题材影视剧要充分反映检察工作近年来在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办案能力、丰富办案手段等方面的进步,要展示出这是一支司法理念先进、纪律作风严明、适应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的特别能战斗的铁军,给犯罪分子以“不能犯、不敢犯”的震慑。现在的检察工作,身处信息化时代,远程指挥、办案、讯问,案件集中管理的统一、查询、时效,侦查中的定位、跟踪、追逃,等等,都非常具有这个时代的特色,如果一部检察题材影视剧写不出检察工作与时俱进的幅度,那就不算成功。
人物塑造关系作品成败
人物是一部影视剧作品的支柱,故事的细节或许会随着时间淹没在记忆中,但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则能够长久留在观众的心中。反腐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作为反面角色的贪腐分子,还是正面角色的司法人员,既要符合文艺创作规律和普遍的人性,也要体现这类题材作品的特点。正如翟泰丰所说,人性也是腐败的原因之一。因此一部反腐作品如何塑造人物是重中之重。
王守泉指出,一部影视作品,人物无论大小,都要性格鲜明。《亮剑》《潜伏》能成功,首先是人物写活了。作品《人民的名义》主人公反贪局长“猴子”,可以开始时很活跃很动感,随着剧情,要让他沉重起来、沉默起来、厚重起来。反腐作品中,有的人物形象可以定位为犯罪分子,出现贪污等腐败行为,也有的人物本来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决策、工作有失误,身边人犯错,被追究责任,比如涉及渎职犯罪,人物要写出不一样来。
张平认为,作品中领导之间的对话非常生活化,很接地气,是一个很重大的突破。过去反映官场故事的这种作品,领导的角色总是用虚假的套路作为表演方式,仿佛只要一写到领导干部,就立刻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观众一看就很假,这也是这一类文艺作品的大忌。
除了反贪干部、检察人员,对贪腐分子的塑造也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有些官员一开始不是坏人,却一步一步走向贪腐。这其中是个人品质的原因,是人性的原因,还是客观环境乃至制度的原因,都是作品要让我们思考给予我们启示的地方。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李辉还提出,作品中的腐败分子可以是更高级别的官员,结合现实中中央打击腐败的力度之大和落马官员级别之高,文艺作品中大可不必局限于一定之规。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提到,现实中不少腐败分子虽然堕落,却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所以腐败分子的人性具有复杂性,需要用文学来刻画人性的高度和深度,他们堕落一定有堕落的过程,不把这个过程写清楚了,就回答不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期待里程碑式的反腐作品
1995年,由陆天明编剧的《苍天在上》是最早以反腐剧名世的作品。到上世纪末,反腐剧家族已然壮大,每隔一段时间就掀起一次舆论高潮:2000年的电影《生死抉择》票房过亿,是当年的票房冠军。2002年的《绝对权力》以磅礴的戏剧冲击力和尖锐的制权话题引发收视热潮。在反腐剧的黄金时代,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高纬度战栗》,张平的《十面埋伏》《生死抉择》《国家干部》,以及此次《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的《忠诚》《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都是颇有影响力的作品,但随着反腐剧的热播,一些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也开始泛滥荧屏,2004年4月,管理部门一纸文书,将反腐、涉案剧“一锅烩”,驱逐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从此跌入低谷。如今,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高擎反腐大旗,苍蝇老虎星落如雨,反腐剧迎来了新生的契机。因势乘便,周梅森携《人民的名义》归来。
山东省烟台市作协主席矫健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人民的名义》是个突破,因为很久没有真正地出现重大的反腐题材剧,荧幕上各种娱乐题材的剧都有,就是缺少一些思考,缺少人民真正关心的题材。这个剧突破了,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也注定此剧将成为里程碑式作品。这个作品充满了正能量,既有触目惊心腐败的现象,又有激动人心的正面人物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分寸把握得很好。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认为,这个片子直面现实矛盾,正面力量非常强,总体上是很有力度的作品。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黄式宪提出,现在电视剧里面能够弘扬时代正气的作品不多,能够反映社会问题,直面现实疾苦的作品也不多,因此对这部作品满怀期待。
反腐作品回来了,我们的荧屏需要什么样的反腐作品,依然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或许正如李京盛所说,反腐题材的作品一定要考虑到人性的弱点、法治的完善。这样的作品才是当下最有针对性的,最有震撼力的,最有启发意义的。让观众既看到正义战胜了邪恶,也知道正邪较量的难度;既知道人性的复杂,也能看到美好的未来。